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
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Civic Participation 
開課學期
104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林國明 
課號
Soc2045 
課程識別碼
305 617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207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41Soc2045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將結合審議民及社區參與的在地實踐。審議民主不僅是當前民主理論一股重要的思潮,也在民主實踐場域逐漸蔚為嶄新的公民參與模式。本課程的主要目的,在帶領學生探索如何將審議民主的創新實踐,運用到社區參與。ㄧ方面,我們將探究審議民主的理念試圖矯治當前代議民主體制的哪些問題? 這套強調公民參與和知情討論的理念,如何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民主實踐,又遇到什麼阻礙和批評? 另一方面,我們將也探討,社區參與遇到什麼問題與困境? 如何將具有審議特質的公民參與帶進社區,進行具有公共性和賦權的公民參與?

本課程是台大「食養城市人文農創」跨領域教學計畫的一部分,希望透過「跨域學習,在地實作」的模式,連結校園的知識學習和真實社會的實踐。修課學生將分成數組,;以「紹興社區」和「南萬華」為實踐場域,實際操作社區層次的審議式公民參與。這兩個社區也是台大「食養城市人文農創」課程計畫的共同場域,將有許多課程的學習和實作在此進行。修課學生必須進入社區,與社區民眾、頭人、社團接觸,了解社區的問題,提出適合在社區操作的公民參與模式,並進行實際操作。學生應以影像及書面資料記錄辦理審議式公民參與的過程,在期末提出成果展示。社區實作將由「食養城市人文農創」教學計畫提供經費補助。

實作訓練,也會在課堂上進行。為了讓學生了解如何介入社會去操作公民審議,這門課也會模擬「公民會議」的形式,以「應否廢除死刑」為主題,設計課堂上的公共審議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的主要目標,在「知識」層次上,是在培養學生分析現象的能力,在「應用」和「實作」層次上,是在訓練學生如何提出可行的方案,來解決問題。修課學生,必須深入了解社區的特性與問題,並因應社區的特殊脈絡,思考如何將課堂上學到的公民審議模式應用到社區,協助社區居民進行公共討論,解決集體問題。

除了上述主要目標之外,學生從課程中可以了解以下議題:
1. 審議民主的理念、操作方法與模式比較。介紹的審議模式包括:公民會議、審議式民調、公民陪審團、願景工作坊、公民咖啡館、學習圈、參與式預算和街頭審議。
2. 社區參與在台灣的困境與出路:地方政治對社區參與的影響;社區參與的地方知識與公共性的展現;賦權式的社區參與模式。
3. 社群媒體、社會抗爭與審議民主: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使用是否擴大公民參與?網路溝通與社群媒體能夠促進公共審議嗎? 重視論理的公民審議,是否壓抑情感的表達? 公共討論是否可能「情理兼具?強調衝突和實力政治的社會運動,與審議民主的關聯為何?
 
課程要求
1. 小考與課堂討論:修課學生必須在上課前閱讀完本週的指定閱讀,並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討論。課堂上將進行十次小考(open-book),取八次最高計算成績。小考範圍為該週指定閱讀和課堂講授內容。
2. 社區實作:學生必須分組在「紹興社區」或「東園社區」組織一次居民的公共討論。學生應進入社區接觸居民、了解社區問題,建構審議的議題,就這些議題準備淺顯易懂的資訊,邀請區民進行審議。審議活動的規劃,必須依據以下原則進行:(1)包容多元;(2)資訊充分;(3)對話溝通;(4)形成集體意見。各組需對審議活動的進行過程和結果,提出期末口頭和書面團體報告。報告內容與型勢將進一步指示。學生個人需就進入社區參與辦理公共審議的經驗進行反省,撰寫兩到三千字的心得。
3. 課堂實作:課堂上將進行公民會議的實作,配合實作的進行,學生需撰寫三份小作業。作業內容請見課程大綱後面的說明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第1週 09/15 課程介紹

第2週 09/22 民主、參與與審議:為何需要公民審議?什麼是公共審議?

Robert A. Dahl 著,李伯光、林猛譯,《論民主》,頁41-91,台北:聯經
Elster, Jon. 編,2010(1998),審議民主,頁1-25, 63-93, 161-221,台北:群學

第3週 09/29 誰會積極參與政治?誰不參與?社會經濟地位、社會資本與日常生活的政治討論
Brady, H. E., Verba, S., & Schlozman, K. L. (1995). Beyond SES: A resource mod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.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, 89(02), 271-294.
林國明,2015,「誰來審議?台灣民眾對審議民主的支持與參與意願」(手稿)

第4週 10/06 社區參訪與實踐場域介紹:紹興社區與東園社區(10/03舉行)

第5週 10/13 地方政治、社會信任與社區參與
吳介民、李丁讚,2005,傳遞共通感受: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,臺灣社會學,9: 119-163。
江大樹、張力亞,2008,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機制的建構:以桃米生態村為例,東吳政治學報,26(1):87-141

第6週 地方性、公共性與社區培力
楊弘任 ,2011,何謂在地性? 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,思與言,49(4):5-29
容邵武,2013,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: 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,台灣社會學刊,53:55-102刊,92:1-33
.O. Wright, (黃克先譯),2015,真實烏托邦,209-254,台北:群學

第7週 如何規畫及進行一場公共討論?
James Creighton. Chapter 8-10 i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Handbook (San Francisco: Jossey Bass, 2005): 143-172.

第8週 公民社會與公民會議
林國明、陳東升,2003 〈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: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〉,《台灣社會學》,第六期:61-118
林國明,2013,多元的公民審議如何可能?程序主義與公民社會觀 點。台灣民主季刊,10(4):137-183

第9週 公民會議實作: 「應否廢除死刑」(一)專家對談

第10週 公民會議實作: 「應否廢除死刑」(二)小組討論

第11週 參與式預算
Gianpaolo Baiocchi and Ernesto Ganuzaㄝ2014.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as if Emancipation Mattered,
Politics & Society 2014 42(1:)29-50
萬毓澤,2015,巴西愉港的參與式預算:神話與現實,鄭麗君等著,參與式預算:咱的預算 咱來決定,台北:青平台
林國明,2015,參與式預算的操作程序與國外經驗,鄭麗君等著,參與式預算:咱的預算 咱來決定,台北:青平台

第12週 不同審議模式的比較
James Fishkin, and Cynthia Farrar, 2012,審議式民調:從實驗到社區資源,於John Gastil & Peter Levine 編,劉介修、陳逸玲譯,審議民主指南:二十一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,台北:群學,頁129-142
Ned Crosby, and Doug Nethercut. 2012,公民陪審團:值得信賴的人民之聲,於John Gastil & Peter Levine 編,劉介修、陳逸玲譯,審議民主指南:二十一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,台北:群學,頁177-186
Keith Melvile, Taylor L. Willingham, John R. Dedrick. 國家議題論壇:促進公共審議的社區網路,於John Gastil & Peter Levine 編,劉介修、陳逸玲譯,審議民主指南:二十一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,台北:群學,頁91-117
Patrick, L. Scully, Martha L. McCoy. 學習圈:地方審議為審議民主之基石,於John Gastil & Peter Levine 編,劉介修、陳逸玲譯,審議民主指南:二十一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,台北:群學,頁275-293

第13週 社群媒體、公民審議與社區參與
Kavanaugh, Andrea, John C. Tedesco, and Kumbirai Madondo. 2014, ”Social Media vs. Traditional Internet Use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: Toward Broadening Participation." Electronic Participation.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, 2014. 1-12.
Storsul, T. (2014). Deliberation or Self-presentation?: Young People, Politics and Social Media. Nordicom Review, 35(2), 17-28.

第14週 公共審議的理性、感性與不平等
范雲,2010,說故事與民主討論:一個公民社會內部族群對話論壇的分析,台灣民主季刊,7(1): 65-105
林國明,2014,審議的不平等:台灣公民會議的言說互動,台灣社 會學,27:1-50

第15週 社會抗爭與街頭審議
Young, Iris. M. 2001. Activist challenges 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. Political Theory, 29, 5, 670- 690.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Graeber, David. 2014, 暴民開始思考與講理,於「為什麼上街頭?新公民運動的歷史、危機與進程」,頁221-278。台北:商周

第16週 社區、政治結構與審議式公民參與的發展
林國明,2009,國家、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:公民會議在台灣的發展經驗,台灣社會學,第十七期161-217
第17週 社區公民審議實作成果發表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及討論 
15% 
小考取十次成績計算。 
2. 
課堂實作及作業 
20% 
 
3. 
社區實作 
40% 
包括組員互評。 
4. 
小考 
2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5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22  民主、參與與審議:為何需要公民審議?什麼是公共審議? 
第3週
9/29  誰參與,誰不參與?社會經濟地位與社會資本 
第4週
10/06  社區參與(10/03) 
第5週
10/13  地方政治、社會信任與社區參與 
第6週
10/20  在地性、公共性與社區培力  
第7週
10/27  如何規畫及進行一場公共討論?
 
第8週
11/03  公民社會與公民會議
 
第9週
11/10  公民會議實作: 「應否廢除死刑」(一)專家對談
 
第10週
11/17  公民會議實作: 「應否廢除死刑」(二)小組討論
 
第11週
11/24  參與式預算  
第12週
12/01  不同審議模式的比較
 
第13週
12/08  社群媒體、公民審議與社區參與 
第14週
12/15  審議的理性、感性與社會不平等  
第15週
12/22  社會抗爭與街頭審議 
第16週
12/29  總結:社區、政治結構與審議式公民參與的實踐 
第17週
1/05  成果發表